当前位置:主页 > 关于派克 >

钢笔的人类发展过程分享

发布时间:2018-07-25 17:17
     派克笔持证特约通讯员    何承啸    15855152717  18956051167
 
  考古学家曾在埃及北部发现,在第一王朝(公元前3000年)时期,芦苇笔就曾被运用于在羊皮纸上书写。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人很难再见到芦苇,于是,自中世纪(7世纪)起,羽毛笔逐渐成为它的替代品,当时,为了克服羽毛笔笔尖磨损速度快的问题,人们又制造出了青铜等金属笔尖,这些笔尖最早现世于公元79年的庞培古城遗址。
  一直以来,制造书写用具的先驱们尝试着如何利用钢笔(Fountain Pen)自身持续供应书写墨水的问题。在953年,曾经有人为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坎里夫·穆斯制造出通过重力和书写才能使墨水从贮墨槽中流出来的笔。也许这是历史上最早被提及的“一支成功的蓄水笔”,据说,这支“完美的笔”曾于公元969~975年,在一本名为《会议和讨论》(此书的复制本保存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图书馆中)的手稿中被作者描述到,埃及学者哈森·艾尔班萨·曼蒙德(Hassan El-Basha Mahmoud)认为,该笔对于之后的钢笔制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951年,他翻译了手稿中的有关内容并将其发表。
  德国学者丹尼尔·斯温特(Daniel Schwenter)于1636年在纽伦堡的期刊中发表了《精确的物理数学》(Deliciae Physico-Mathematicae),文中描述了一支有蓄水作用的简易羽毛笔。该书于1651年在苏黎世再版发行,书中写道:“这种笔由内外双层翎管组成,内部的翎管圆端有一个小孔,灌满墨水后将另一头的开口封闭,把这个翎管插入装有笔尖的大翎管中,内部翎管的小孔与外面翎管削成的笔尖处在一条直线上,墨水的供应是通过挤压翎管而完成的。”这种笔虽然没有流传开来,但这种笔中套笔的想法却被之后的造笔工人采纳,一直沿用到上世纪早期。
  有关英国钢笔的参考资料是来自17世纪英国作家、政治家、海军大臣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于1663年8月5日写下的日记,他写下:“今天晚上我收到了考文垂先生寄来的业务信函,里面附有一支银笔,他向我保证该笔可装墨水,这非常重要。”佩皮斯在其日记中也十分赞赏地叙述了他在旅行时携带一支内装墨水的钢笔的方便。
  尼古拉·拜恩(Nicolas Bion)是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提供日常工具的主要供应商,他曾经于1715年出版了《数学工具的原理及制作》一书,在书中,拜恩对“不干笔”进行了描述并配以插图。拜恩笔(Bion Pen)的工作原理是,他让整个空心笔身起了蓄水池的作用,笔的末端用塞子塞住,做好的羽毛笔笔尖经旋转安置在笔另一端的细管上,然后盖上笔帽,笔帽的大小与笔尖相吻合。有一个细插塞座来防止墨水从管中渗漏。之后,一些墨水笔的羽笔尖被金属笔尖所替代。每次使用时摘下笔帽,甩一下笔,墨水就从蓄水装置流出,通过笔管流入笔尖。拜恩笔大多由黄铜制成,这种笔在使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书写工具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彼时,在伦敦或巴黎的主要钢笔制造商也有定做的金制笔和银制笔,笔商也时常用些时下流行的材料,如珍珠母贝等来装饰笔杆。与此同时,与拜恩笔极其相似的钢笔设计图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
  事实上,有关“真正的钢笔的发明者”一直没有定论。在1780年,英国伯明翰的戒指技师哈里森(Harrison)也曾利用手工技术制作了今天钢笔笔尖的雏形,当钢笔安上了笔尖后,人们觉得书写变得流畅了。之后,用金属片压成型且开缝而成的笔尖被安装在大多数的笔杆上,笔尖上还有不同的孔和褶皱用来暂存墨水,由于笔尖的售价昂贵,金属笔尖的专利也由此诞生了。1809年,与今天钢笔相似的贮水笔诞生于英国,那一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在此之前,多数蓄水笔的墨水不能自动流动,写字的人需要按压活塞控制墨水。直到19世纪50年代,一些美国的制笔商才将铱制的金钢笔尖、硬橡胶和自由流动的墨水组合在一起,制成今天的钢笔。1822年,英国伯明翰的约翰·米切尔(John Mitchell)开始量产带金属笔尖的钢笔。这些蘸墨钢笔有着较为华丽的把手和金笔尖,金笔尖不光是一种装饰,根据当时笔商的记录,也只有化学性质稳定的黄金能抗得住当时粗糙的墨水配方的侵蚀;为防止金笔尖磨损过快,工厂在笔尖处焊上一小粒既硬又抗侵蚀的铱珠,这便是人们口中所讲的“铱金笔”.
  旅行墨水瓶使维多利亚时代的钢笔得以被携带出门,事实上,它却并不方便,1867年,墨水囊和输墨系统被两个美国人获得,于是,那些量产的钢笔上也有了较为“保险”的墨水囊。数年后,“沃特曼发明的供墨装置”,似乎解决了“钢笔的最后问题”,他“发明”的钢笔可以随着笔尖的移动控制输墨管,使少量空气沿笔进入墨水囊,使墨水可以按照需要均匀地流向笔尖,至于一些多余的墨水,沃特曼则用笔尖下的空腔来容纳,避免造成墨渍。
  这个被后人称作“自来水笔之父”的刘易斯·爱德森·沃特曼(Lewis Edison Waterman),事实上只是个纽约保险经纪人,而并非人们口中的当代钢笔“发明者”,这一“混淆事实”的故事确是来自沃特曼本人。他得以扬名,只因为他是第一个获得了槽形墨水供给专利的美国人,而并非该技术的发明者。据说,由于沃特曼曾把一支钢笔的墨水滴上合同,因此失去了一单重要的生意。1884年2月12日,沃特曼凭借得来的技术获得了第一项有关钢笔的专利权,他的钢笔能使墨水经过供给槽,在毛细作用下从蓄水管流到笔尖,与此同时,相等体积的空气会通过在管底的小孔进入蓄水管。数年后,被消费者看作最成功的“加墨方式”仍是来自派克笔的“按钮加墨”和犀飞利(Sheaffer)的“杠杆加墨”.19世纪的钢笔被称为“眼药瓶”,因为它要用一个长长的滴墨器滴入一天所用的墨水,无论如何,这支笔仍会渗漏。1907年,沃特曼发明了可以像口红管一样旋转的安全钢笔,这一安全的储笔方式仍旧被万宝龙等品牌沿用至今。
  乔治·派克(George Parke)出生于1863年,自1880年起,乔治便在瓦伦丁学校工作。为了贴补的工资,乔治·派克成为一名“钢笔中间商”,他帮约翰·霍兰(John Holland)的钢笔公司销售钢笔给当地的学生。与当时的许多钢笔一样,这些笔总会漏墨水,或是出现故障,乔治总是耐心地拆开每一支钢笔为他们修理。在自己造出了一支“令人满意”的钢笔之后,乔治成立了自己的钢笔公司--派克钢笔。那一年,他获得首个钢笔相关的专利,1894年派克的“幸运弧线”(Lucky Curve)专利权得到承认,此装置的设计原理,是当笔非使用面直立摆放的时候,通过吸水管压力作用把墨水输送回笔管的储存部分。
  “一战”前后,工业技术为钢笔业带来了第一次真正的繁荣。此时,钢笔的一切部件都采用硬橡胶棒和管材机械加工制造而成。在20世纪初期,男士也常常将钢笔别于胸前的口袋招摇过市,女士钢笔的一段也多半被镶上一个环装金属圈,只为将笔挂于项链处。派克公司生产的“Duofold”钢笔率先一扫沉闷的“深色书写”,而采用抢眼的橙红色。不过,硬橡胶的色彩并不多见,1924年,犀飞利推出具有艺术装饰风格的钢笔,也因此而风靡一时。很多人把“一战”后的15年看作“钢笔时代”,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美国制笔业只留下了派克、犀飞利、威尔-永锋(Wahl-Eversharp)和沃特曼,此时,万宝龙(Mont Blanc)也刚开始在欧洲崭露头角。
  或许,派克公司是彼时最重视研发技术的一家公司,1932年,派克公司采用了笔管活塞真空加墨,取消了墨囊,储墨量增加一倍。1941年出现的“派克51”又将管状笔尖、复杂的余墨收集器都包裹在水嘴的外壳内。1956年派克公司又在“61系列”中应用了毛细管加墨,只需将笔管末端拧下,浸入墨水瓶中10秒钟即可,光滑的碳氟化合物表层也不会沾上多余的墨水。
  “二战”之后,有关钢笔的演变忽然被“叫停”,只因匈牙利记者拉迪斯劳·比诺发明了圆珠笔。随即,很多人将钢笔淘汰,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几乎忘记了彼时还有一种可以自己灌墨水的书写工具。“歌德把墨水描述为‘液体思想'.”万宝龙公司总裁贝陆慈先生曾经对我说,“虽然人们的书写方式已经被数码产品改变了,但是当你手里拿着一支钢笔书写、工作的时候,那种笔尖扫过纸张时的手指触感、书写时连贯的沙沙声,会让人觉得踏实。”
  犹如机械腕表的重生,钢笔的复兴也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批作家回归到自来水笔,寻找书写快感和个性。即便如此,WIMA(美国书写工具制造商协会)统计,今天的书写工具中圆珠笔占到了四成,而钢笔只占3%.杰弗瑞·派克(Jeffrey·S.Parker)是乔治·派克的曾孙,每天,他都在口袋里别着6支钢笔,且每支钢笔都应用于不同的写作环境。他告诉我:“当人们手握一支钢笔的时候,总会停顿一下,然后开始创作,所以说,书写工具赋予我们一种思考和想象。詹姆斯·邦德或许是个不恰当的例子,但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他的钢笔,可以变成相机、无线电、匕首、手枪。”
  考古学家曾在埃及北部发现,在第一王朝(公元前3000年)时期,芦苇笔就曾被运用于在羊皮纸上书写。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人很难再见到芦苇,于是,自中世纪(7世纪)起,羽毛笔逐渐成为它的替代品,当时,为了克服羽毛笔笔尖磨损速度快的问题,人们又制造出了青铜等金属笔尖,这些笔尖最早现世于公元79年的庞培古城遗址。
  一直以来,制造书写用具的先驱们尝试着如何利用钢笔(Fountain Pen)自身持续供应书写墨水的问题。在953年,曾经有人为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坎里夫·穆斯制造出通过重力和书写才能使墨水从贮墨槽中流出来的笔。也许这是历史上最早被提及的“一支成功的蓄水笔”,据说,这支“完美的笔”曾于公元969~975年,在一本名为《会议和讨论》(此书的复制本保存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图书馆中)的手稿中被作者描述到,埃及学者哈森·艾尔班萨·曼蒙德(Hassan El-Basha Mahmoud)认为,该笔对于之后的钢笔制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951年,他翻译了手稿中的有关内容并将其发表。
  德国学者丹尼尔·斯温特(Daniel Schwenter)于1636年在纽伦堡的期刊中发表了《精确的物理数学》(Deliciae Physico-Mathematicae),文中描述了一支有蓄水作用的简易羽毛笔。该书于1651年在苏黎世再版发行,书中写道:“这种笔由内外双层翎管组成,内部的翎管圆端有一个小孔,灌满墨水后将另一头的开口封闭,把这个翎管插入装有笔尖的大翎管中,内部翎管的小孔与外面翎管削成的笔尖处在一条直线上,墨水的供应是通过挤压翎管而完成的。”这种笔虽然没有流传开来,但这种笔中套笔的想法却被之后的造笔工人采纳,一直沿用到上世纪早期。
  有关英国钢笔的参考资料是来自17世纪英国作家、政治家、海军大臣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于1663年8月5日写下的日记,他写下:“今天晚上我收到了考文垂先生寄来的业务信函,里面附有一支银笔,他向我保证该笔可装墨水,这非常重要。”佩皮斯在其日记中也十分赞赏地叙述了他在旅行时携带一支内装墨水的钢笔的方便。
  尼古拉·拜恩(Nicolas Bion)是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提供日常工具的主要供应商,他曾经于1715年出版了《数学工具的原理及制作》一书,在书中,拜恩对“不干笔”进行了描述并配以插图。拜恩笔(Bion Pen)的工作原理是,他让整个空心笔身起了蓄水池的作用,笔的末端用塞子塞住,做好的羽毛笔笔尖经旋转安置在笔另一端的细管上,然后盖上笔帽,笔帽的大小与笔尖相吻合。有一个细插塞座来防止墨水从管中渗漏。之后,一些墨水笔的羽笔尖被金属笔尖所替代。每次使用时摘下笔帽,甩一下笔,墨水就从蓄水装置流出,通过笔管流入笔尖。拜恩笔大多由黄铜制成,这种笔在使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书写工具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彼时,在伦敦或巴黎的主要钢笔制造商也有定做的金制笔和银制笔,笔商也时常用些时下流行的材料,如珍珠母贝等来装饰笔杆。与此同时,与拜恩笔极其相似的钢笔设计图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
  事实上,有关“真正的钢笔的发明者”一直没有定论。在1780年,英国伯明翰的戒指技师哈里森(Harrison)也曾利用手工技术制作了今天钢笔笔尖的雏形,当钢笔安上了笔尖后,人们觉得书写变得流畅了。之后,用金属片压成型且开缝而成的笔尖被安装在大多数的笔杆上,笔尖上还有不同的孔和褶皱用来暂存墨水,由于笔尖的售价昂贵,金属笔尖的专利也由此诞生了。1809年,与今天钢笔相似的贮水笔诞生于英国,那一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在此之前,多数蓄水笔的墨水不能自动流动,写字的人需要按压活塞控制墨水。直到19世纪50年代,一些美国的制笔商才将铱制的金钢笔尖、硬橡胶和自由流动的墨水组合在一起,制成今天的钢笔。1822年,英国伯明翰的约翰·米切尔(John Mitchell)开始量产带金属笔尖的钢笔。这些蘸墨钢笔有着较为华丽的把手和金笔尖,金笔尖不光是一种装饰,根据当时笔商的记录,也只有化学性质稳定的黄金能抗得住当时粗糙的墨水配方的侵蚀;为防止金笔尖磨损过快,工厂在笔尖处焊上一小粒既硬又抗侵蚀的铱珠,这便是人们口中所讲的“铱金笔”.
  旅行墨水瓶使维多利亚时代的钢笔得以被携带出门,事实上,它却并不方便,1867年,墨水囊和输墨系统被两个美国人获得,于是,那些量产的钢笔上也有了较为“保险”的墨水囊。数年后,“沃特曼发明的供墨装置”,似乎解决了“钢笔的最后问题”,他“发明”的钢笔可以随着笔尖的移动控制输墨管,使少量空气沿笔进入墨水囊,使墨水可以按照需要均匀地流向笔尖,至于一些多余的墨水,沃特曼则用笔尖下的空腔来容纳,避免造成墨渍。
  这个被后人称作“自来水笔之父”的刘易斯·爱德森·沃特曼(Lewis Edison Waterman),事实上只是个纽约保险经纪人,而并非人们口中的当代钢笔“发明者”,这一“混淆事实”的故事确是来自沃特曼本人。他得以扬名,只因为他是第一个获得了槽形墨水供给专利的美国人,而并非该技术的发明者。据说,由于沃特曼曾把一支钢笔的墨水滴上合同,因此失去了一单重要的生意。1884年2月12日,沃特曼凭借得来的技术获得了第一项有关钢笔的专利权,他的钢笔能使墨水经过供给槽,在毛细作用下从蓄水管流到笔尖,与此同时,相等体积的空气会通过在管底的小孔进入蓄水管。数年后,被消费者看作最成功的“加墨方式”仍是来自派克笔的“按钮加墨”和犀飞利(Sheaffer)的“杠杆加墨”.19世纪的钢笔被称为“眼药瓶”,因为它要用一个长长的滴墨器滴入一天所用的墨水,无论如何,这支笔仍会渗漏。1907年,沃特曼发明了可以像口红管一样旋转的安全钢笔,这一安全的储笔方式仍旧被万宝龙等品牌沿用至今。
  乔治·派克(George Parke)出生于1863年,自1880年起,乔治便在瓦伦丁学校工作。为了贴补的工资,乔治·派克成为一名“钢笔中间商”,他帮约翰·霍兰(John Holland)的钢笔公司销售钢笔给当地的学生。与当时的许多钢笔一样,这些笔总会漏墨水,或是出现故障,乔治总是耐心地拆开每一支钢笔为他们修理。在自己造出了一支“令人满意”的钢笔之后,乔治成立了自己的钢笔公司--派克钢笔。那一年,他获得首个钢笔相关的专利,1894年派克的“幸运弧线”(Lucky Curve)专利权得到承认,此装置的设计原理,是当笔非使用面直立摆放的时候,通过吸水管压力作用把墨水输送回笔管的储存部分。
  “一战”前后,工业技术为钢笔业带来了第一次真正的繁荣。此时,钢笔的一切部件都采用硬橡胶棒和管材机械加工制造而成。在20世纪初期,男士也常常将钢笔别于胸前的口袋招摇过市,女士钢笔的一段也多半被镶上一个环装金属圈,只为将笔挂于项链处。派克公司生产的“Duofold”钢笔率先一扫沉闷的“深色书写”,而采用抢眼的橙红色。不过,硬橡胶的色彩并不多见,1924年,犀飞利推出具有艺术装饰风格的钢笔,也因此而风靡一时。很多人把“一战”后的15年看作“钢笔时代”,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美国制笔业只留下了派克、犀飞利、威尔-永锋(Wahl-Eversharp)和沃特曼,此时,万宝龙(Mont Blanc)也刚开始在欧洲崭露头角。
  或许,派克公司是彼时最重视研发技术的一家公司,1932年,派克公司采用了笔管活塞真空加墨,取消了墨囊,储墨量增加一倍。1941年出现的“派克51”又将管状笔尖、复杂的余墨收集器都包裹在水嘴的外壳内。1956年派克公司又在“61系列”中应用了毛细管加墨,只需将笔管末端拧下,浸入墨水瓶中10秒钟即可,光滑的碳氟化合物表层也不会沾上多余的墨水。
  “二战”之后,有关钢笔的演变忽然被“叫停”,只因匈牙利记者拉迪斯劳·比诺发明了圆珠笔。随即,很多人将钢笔淘汰,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几乎忘记了彼时还有一种可以自己灌墨水的书写工具。“歌德把墨水描述为‘液体思想'.”万宝龙公司总裁贝陆慈先生曾经对我说,“虽然人们的书写方式已经被数码产品改变了,但是当你手里拿着一支钢笔书写、工作的时候,那种笔尖扫过纸张时的手指触感、书写时连贯的沙沙声,会让人觉得踏实。”
  犹如机械腕表的重生,钢笔的复兴也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批作家回归到自来水笔,寻找书写快感和个性。即便如此,WIMA(美国书写工具制造商协会)统计,今天的书写工具中圆珠笔占到了四成,而钢笔只占3%.杰弗瑞·派克(Jeffrey·S.Parker)是乔治·派克的曾孙,每天,他都在口袋里别着6支钢笔,且每支钢笔都应用于不同的写作环境。他告诉我:“当人们手握一支钢笔的时候,总会停顿一下,然后开始创作,所以说,书写工具赋予我们一种思考和想象。詹姆斯·邦德或许是个不恰当的例子,但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他的钢笔,可以变成相机、无线电、匕首、手枪。”